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与前沿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张若羿和苑海波教授等人,在利用LAMOST光谱参数和Gaia XP无缝光谱后,计算了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这项研究基于最大样本量,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平均消光曲线,并且新发现了消光曲线上的一个中等尺度结构(ISS),并证实了多个ISS的存在。这些发现对于实现更精确的消光校正和尘埃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发表。
在宇宙中,尘埃对星光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会吸收从紫外到红外以及X射线波段的电磁辐射,并以红外和微波辐射形式再次释放出能量。这些红外波段重新分配宇宙中的超过30%的能量。此外,尘埃粒子还会在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散射光子。这些遮蔽机制(即吸收和散射)的综合效应被称为尘埃消光,而消 光随着波长变化称为消 光曲线(或消 光规律)。这种整体形状提供了解关于尘埃粒子大小分布信息,而其特征则反映了尘埃化学成分。
O、B型星是研究这一领域极佳探针,因为它们高亮度使得可以在远距离穿过大量尘埃云的情况下被观测到。此外,他们带有的少数谱行易于进行模板匹配过去的一些研究基于几十到几百颗OB星高分辨率数据。但由于观测视野数量有限,对各种环境进行广泛采样的能力仍然受到限制,因此要全面进行统计分析仍然面临挑战。
利用Gaia DR3 和 LAMOST DR7 中大约五百万共同源 Gaia XP 的直接测量方法,以及其中约 37 万个高质量相对应计算银河系平均值,这一新的发现不仅确认了一些中等尺度结构,还新发现了一种位于540nm处特征。这项工作对于理解恒星及其周围介质性质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未来有关气态物质行为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宇宙间那些看不见却又决定性的因素——如空间间隐藏着的大气云层,这些云层就像迷雾一样覆盖整个银河系,使得我们的视野只能看到它们背后的景象。在这片浩瀚无垠之中,每一颗恒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它独特而复杂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故事。而这正是科学家们致力于揭开的一个秘密:如何才能准确地解读每一颗恒星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