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揭示银河系骨架分子云形成机制新发现

在近日,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王科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就使用位于贵州省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对银河系中心区域,即所谓“骨架”结构中的两个巨型分子云进行了观测。通过这次观测,他们发现这些云中存在广泛分布的冷性质氢气,这揭示了原子云转变为分子云的一个过程。这一转变是分子云形成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两个巨型分子的某些密集区域,已经观察到活跃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活动。研究者们利用化学模型来分析这些数据,并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与分子云形成几乎同时进行。这一发现支持了大质量恒星快速形成理论,同时也挑战了传统理论模型。

图1展示的是Herschel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G47这个纤维状巨型分子的红外合成图像,其中红色代表冷尘埃,而蓝色则代表热尘埃。G47长约250光年,内含超过2万倍太阳质量的气体和尘埃。

该研究结果已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接收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孙胜蓝,他在王科教授指导下完成此项工作。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刘训川博士以及其他几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此项研究。

图2显示的是G47柱密度图像和FAST光谱。在左侧圆圈标记着提取光谱位置右上方显示的是HI光谱及其拟合曲线,以及12CO和13CO分子的谱线及基于这些数据计算出的冷性质氢发射信号。

这一重要发现得益于FAST高灵敏度、高频率扫描能力以及特定的HINSA方法,该方法由李菂等人提出并改进用于提取隐藏在数千秒差距之外HINSA信号,这对于理解银河系骨架结构非常关键。

据估计,银河系至少包含数千个类似的纤维状巨型分子clouds。未来,王科团队计划继续使用FAST开展系统性观测,以揭示银河系骨架结构如何生成,从而为我们了解大质量恒星诞生的初步条件提供重要信息。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利-中国联合基金、新疆自治区青年才俊项目以及北京大学本科生项目等多方支持。

上一篇:家电巨头引领智慧计算潮流推出平板电视价格表开启社会人工智能新纪元
下一篇:天文学科研进展研究人员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揭示银河系消光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