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郝晓光的竖版世界地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一片沉寂中,突然响起了一声清晰的纠正:“错了,美国在中国的北面,而不是东面。”这不仅是对正在介绍二代北斗卫星系统布局方案的专家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地图观念的一次激烈打破。2006年10月,在那场卫星导航系统研讨交流会上,一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站起来,提出了一种不同的世界观。

郝晓光拿出自己编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比划着说:“当时‘北斗二代’覆盖范围的策略,主要依据的是传统世界地图所展现的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考虑的是‘太平洋方向的战略需求’。但实际上,就像这幅地图展现出的,横穿北冰洋才是中国与美国之间更近的线路。”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他知道自己的发现将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地理认识。

尽管被质疑,但郝晓光坚持己见,他认为地球仪虽然精确,但它缺乏一览性。而他绘制的地图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意见。他提出了“双经双纬”编制《系列世界地图》的设计方案,一套为四版,以大西洋为中心、以大西洋为边缘、以南极洲为中心等多个视角来描绘地球,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我们共同居住的大球体。

最别致的是南半球版。这是一张竖版地图,它颠覆了过去单个角度看地球的地理认知,让那些被隐藏的事实显而易见。在这张地图上,不再是将亚洲作为中心,将美洲置于其左侧,而是将南极洲作为中心,将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洲环抱,使得整个南半球变得更加真实可见。

郝晓光并不满足于只有一种方式来展示我们的家园。他决意换一种“切法”,给地球画“全家福”。他不断试错,最终找到了心目中的“完美切割线”。在两张新的世界地图中,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被切割,这两张“纬线世界地图”加上原来的两张“经线世界地 图”,共同组成了完整而独特的地球形象。

这样的尝试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但也有人开始意识到,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事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创新。就如同科学一样,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无论成功与否,都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上一篇:新款电视机或将逆势上扬Q4彩电市场有望迎来翘尾提振
下一篇:天文学新发现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新药纳入医保目录揭示自然界中治愈力量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