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国天文学界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望远镜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正式发布,这标志着FAST对脉冲星深入研究的新篇章。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炸后转变而成的中子星,其形成过程至今仍是一个复杂且不完全被理解的领域。目前,科学家们通过模拟超新星爆炸发现,无法生成速度和自转轴方向完全一致的中子星,这表明人类对于这一物理过程尚需加深认识。
基于FAST望远镜精确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朱炜玮团队中的姚菊枚博士首次成功揭示了三维速度与自旋轴共线现象。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年轻脉冲星如何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年轻脉冲 星拥有更高的运动速度和更快的自旋速率,而其前身OB型恒星则表现出相反的情况。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一些年轻脉冲星存在显著的一致性,即它们的运动速度与自旋轴普遍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是,由于径向速度测量极具挑战性,在过去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在二维平面上比较这些参数。然而,现在通过FAST对超新-star遗迹S147中的脉冲 星J0538+2817进行精细分析,我们得以获得其径向位置和速度,并结合已有的切向数据,最终实现了三维空间上的全方位观察。此外,还通过高精度偏振数据分析确定了该脉衝 星三维自轉軸朝向。
这项工作代表了FAST对脆弱信号进行系统测量的一个里程碑式成就,为我们揭开中子自旋起源之谜奠定基础。这一领域未来将继续展开更多深入研究,有望进一步解锁宇宙中最神秘力量之一——强大的磁场及其作用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