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5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了“第六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这次航行共持续20天,覆盖了3500多公里的距离,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海北部。该团队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结合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并使用环境DNA收集技术,以进一步探索南海鲸类物种的多样性、种群现状以及地理分布格局。
本次航行中,一共观察到了58个鲸类和远海型海豚的群体,其中包括27个深潜鲸类。通过拍摄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我们得到了大量关于这些动物的信息。在初步分析后,我们发现至少有15个不同的鲸类物种,其中包括10种深潜鲸类,如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 海豚、小虎鲸等,以及3种珍稀喙 鲨。此外,还记录到5种远 海型 海 豚,如条纹 海 豚、弗氏 海 豚等。
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该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许多深潜/远 海 鲷 类及远 海 型 海 豚栖息于我国南海北部。这个航次不仅为完善我们的数据库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源,而且对我们对某些神秘喙 鲷 的行为模式和发声特征有了更好的理解。此后,我们将继续进行更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以利用我们获得的一切新资料进行研究。
此前,从2019年开始,我国每年都有一项这样的科考活动,每年的活动都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南海中所居住着的大约30多 种 鲷 类动物。经过连续6年的努力,这些成果已经为保护这些珍贵生命提供了重要依据。
标签:
天文学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