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仙女座星系(编号M31)在20亿年前经历了一次史诗般的星系合并,这场壮观的宇宙事件中,它与一个质量相当于250亿个太阳的大星系相撞融合。这个庞大的伴侣星系,在本星系团内仅次于仙女座和银河系,排列第三位。尽管这场古老的碰撞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但留下了众多证据,其中包括几乎看不见的恒星光环、巨大的恒星流以及密集的小型球状聚集体M32。
早已被科学家发现,环绕着大气稀薄的恒星光环之内,隐藏着被吞噬的小型球状聚集体残骸。而对于如此庞大且强悍的仙女座来说,其预计将吞噬数百个小型球状聚集体,使得追踪其中任何一个小型球状聚集体背后的故事变得极其棘手。
借助先进计算机模拟模型,美国密歇根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德索萨(Richard D’Souza)和埃里克·贝尔(Eric Bell)揭示出尽管仙女座吸收了许多周围的小型球状聚集体,大部分位于其外围微弱光环中的恒星实际上来自一个单一的大规模球状聚集体。这项研究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视了远古时期的一幅宏伟图景,那是一个充满力量与冲突、无尽变迁与演化的地方。
通过对外部光环中恒星分布模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那个消失的大规模球状聚集体特性的轮廓。根据德索萨博士解释,这种方法虽然不能直接揭示每一颗被吞噬小型球状聚集体的真实面貌,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谜题的一线希望。
贝尔教授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本地宇宙都充满了未知之谜,而这一探究正是在这些神秘领域进行的一个重大突破。目前,该曾遭到沉默打击但仍存活至今的小规模球状聚 集 体,被称作M32P,其尺寸可能比银河系统吞并过任何其他小规模天文物质更为庞大二十倍。此巨量使得它在本地区成为第三大结构,只输给仙女座和我们的银河系统。
此项研究不仅有望解开关于卫用天文物质M32身世之谜,也有可能重塑我们对整个宇宙演化过程所持有的认知。在《自然-天文学》期刊上发表后,这份成果激起了广泛关注,并引领着科学界向新领域踏足,为未来探索带来了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