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反馈力量新发现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队的博士研究生申海亮,以及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上两个超大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的深入探究,他们利用CO(1-0)和NH3的观测数据,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如何影响周围分子云及其内部恒星形成活动。这些发现被发表在了2024年《天文与天体物理》期刊上,并且可以通过提供的链接查看。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诞生,它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反馈作用,这些反馈包括热辐射和风力,对周围分子云造成显著影响。它们可能会触发或抑制后续恒星形成过程,尤其是在代表初级状态团块结构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此次研究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的大型毫米波望远镜以及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W5分子云进行了全面的观测。

他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来理解这些反馈作用是如何塑造未来恒星形成环境的。这项工作不仅依赖于先进设备,如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26米射电望远镜,还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方支持。

结果显示,在HII区边缘,气体密度和温度都有所增加,同时出现红蓝移特征,这说明气体受到HII区膨胀和热辐射的直接影响。而利用8微米PAH辐射作为标记物,他们发现反馈区域内动力学活跃,其致密团满足形成大质量恒星条件,并且绝大部分年轻类I型星聚集于此。这与未受影响区域相比,是一个鲜明对比。

最终,该研究证明W5中两个HII区域通过扩张及辐射有效地激活了边界壳层上的新兴恒星活动。图1展示了该地区250μm, 8.28μm以及13CO(1–0)数据叠加后的三色图,而图2则展示了clump结构质量半径关系及维里参数关系,以证实这一点。此外,本项目还得到了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大量技术支持。

上一篇:零部件百度百科构建现代制造业知识体系的关键平台
下一篇:一汽大众原厂配件商城品质保证满足您的每一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