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研进展揭秘大质量恒星的璀璨诞生与反馈效应新发现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队的博士研究生申海亮,以及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上两个超大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的深入探究,他们利用CO(1-0)和NH3的观测数据,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如何影响周围分子云及其内部恒星形成活动。这些发现被发表在了2024年《天文与天体物理》期刊上,并且可以通过提供的链接查看。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诞生,它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反馈作用,这些反馈包括热辐射和高速风暴,它们能够改变周围分子云的结构、性质以及演化进程。这项反馈可能会激活或抑制后续恒星形成,对于那些代表着初级恒星形成状态的小团块结构来说,其影响尤为显著。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研究人员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的大型毫米波望远镜以及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W5分子云进行了全面的观测。他们希望揭开大质量恒星如何通过其反馈作用来塑造未来恒星生成环境的一层神秘面纱。

图1展示了一个由Herschel-PACS 250微米光谱、MSX 8.28微米图像以及PMO 的13CO(1–0)数据叠加而成的彩色三维图形。这幅图片清楚地显示了W5 HII区边缘上气体密度高达峰值,同时温度也显著升高,而且呈现出明显红蓝移特征,这是由于HII区膨胀和热辐射所导致。

进一步分析中,利用PAH(聚氢苯)八微米辐射作为反馈区域内气态变化的一个指示器,可以看出这些区域内动力学活跃,其中致密团体通常拥有更高速度散逸率和更低维里参数,这些条件正适合产生更多大质量恒星。此外,大多数Class I型年轻行星都集中在这些动力学活跃区域之中,与未受这类反馈影响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资助支持,而国家天文学数据中心则为本次观测设备和计划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

上一篇:天文科研进展探究LAMOST数据中的太阳邻域暗物质速度分布及其对探测实验的深远影响
下一篇:安装难易度评估专业人士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