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沉寂中,郝晓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会场中央。他对着台上专家们说道:“我认为您所介绍的北斗卫星系统布局方案存在一个问题。”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2006年的那一次研讨交流会,郝晓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北斗卫星优先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但忽略了“北冰洋方向的战略需求”。他拿出自己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比划着说:“当时‘北斗二代’覆盖范围的策略,主要依据的是传统世界地图所展现的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
郝晓光绘制的一张新版世界地图改变了“北斗二代”设计覆盖范围,是一张竖版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北冰洋成了中心,被美国和亚洲环抱。最别致的是南半球版,这是一张竖版地图,印度洋位居中心,以往偏居南端、“被压成横条”的南极洲得以“本来面目”示人。
单之蔷表示,这种新的视角颠覆了过去单个角度看地球的地球观。郝晓光主编绘制的一系列四版本组合的地图,让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地球,从而更全面理解地球。
尽管有的人质疑为什么需要重新绘制一套平面的世界地图,而不是仅使用三维地球仪,但郝晓光坚持己见:“地球仪可以准确描述世界,但是它不具备一览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你都只能看到半个地球。而我的新编《系列世界地图》,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试错,“离经叛道”的郝晓光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切割线”。在北半球版上,他沿着南纬60度把地球切割开来,而在南半球版上,这条切线是北纬15度。这两幅新的全球视角让人们第一次从如此独特且全面的方式去了解我们的星球。